名医大典 | 苏珩 微摄版权图片
当前,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致死性疾病,我国患者规模达3.3亿人,每年因该病致死人数超450万,平均每分钟约9人离世,防控形势极为严峻。在传统治疗多聚焦“血管内狭窄”、易陷入“越治越重”困境的背景下,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、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分会常务委员、中国中医药文化创研院执行院长罗民教授提出的“心脏病神经激动学说”,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全新思路,其对临床实践与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正逐步显现。
“心脏病神经激动学说”的核心突破,在于重新定义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本质—— 不同于传统认知中单纯的血管结构病变,该学说认为,心血管病的根源是神经功能异常引发的血管神经调控失衡:胸椎损害等因素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,进而诱发冠脉痉挛与狭窄,最终引发疾病。这一理论打破了“血管本位”的治疗局限,将视角从“修复血管”拓展至“调节神经-血管协同关系”,为防治策略的革新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基于这一学说,罗民教授推动了心血管疾病临床策略的关键转变:从以往单一依赖药物控制或支架手术干预,转向“神经-血管”双向调节的综合防治路径。这一转变精准切中了传统治疗的痛点——过去过度聚焦血管内狭窄的干预方式,往往未能解决神经异常兴奋这一根本诱因,导致部分患者病情反复甚至加重;而“神经 -血管”双向调节则从源头入手,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,同步改善神经调控功能与血管状态,实现了“标本兼治”的防治逻辑升级。
在临床实践中,罗民教授进一步将学说与中西医结合的微创技术相结合,让理论价值转化为切实的防治效果。他通过中医穴位刺激与现代微创技术的协同应用,有效抑制交感神经兴奋、稳定血管功能,尤其在换季这一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,显著降低了发病风险。同时,他结合学说核心逻辑,为患者提出针对性健康建议:强调保护后背、颈椎以减少胸椎损害风险,提醒换季时保持规律作息与充足睡眠,这些建议既源于学说对“神经异常诱因”的认知,也为公众提供了可操作的日常防控方法,推动防治从医疗场景延伸至生活场景。
作为国内跨学科医疗创新的代表人物,罗民教授的学说还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注入了跨领域融合的活力。其从疼痛科视角切入心血管领域的研究思路,打破了学科壁垒,证明了神经调控与心血管健康的深度关联,推动了疼痛科与心血管领域的协同创新。这种跨学科思维,不仅丰富了心血管防治的理论体系,也为解决复杂慢性病提供了“多学科协作”的范本——在心血管疾病防控已升级为 “患者-医者- 政府-社会” 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背景下,此类跨领域创新正是实现防控拐点的重要支撑。
从行业发展视角看,“心脏病神经激动学说”的重大意义还在于,它补充了传统心血管防治体系的短板,为实现《健康中国行动》中心血管疾病防控目标提供了新路径。传统治疗多侧重“已发病灶”的干预,而该学说则更注重“诱因防控”与“功能调节”,既提升了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,也降低了疾病复发风险,有助于从 “被动治疗”向“主动预防”转变。这种转变与全社会推动的“防控拐点”目标高度契合,能有效减少重症病例发生,减轻医疗资源压力,为全球慢性病防治贡献“中国思路”。
罗民教授的“心脏病神经激动学说”并非简单的理论创新,而是从发病机制、临床策略、实践方法到行业协作的全方位突破。它既解决了传统治疗的核心困境,也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更科学、更系统的路径,其对提升防治效果、推动跨学科创新、助力实现防控拐点的重大意义,将在长期实践中持续显现,为改善我国 3.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预后提供重要支撑。